前不久,本刊發起《錢江新城晚報家庭裝修消費調查》。通過此次調查,家裝行業內普遍存在的“通病”逐一浮出水面。針對這些“通病”,本刊將推出“家裝之痛”系列報道。本期,將聚焦家裝增項。
《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增項,超過四分之三的被調查者介意。這些消費者介意的到底是什么?他們實際花費高于合同價格的原因又有哪些?
惡意增項漸少卻不乏故意漏項
從實際調查結果來看,裝修的實際花費,比最初的合同價格增加的比例集中在5%-10%,占選項總數的將近一半。據觀察,費用增加在0-5%的消費者,選用的家裝公司多集中在居然裝飾、東易日盛裝飾、業之峰裝飾等。
水電路施工實際產生的費用超出最初估算;施工過程中出現了合同中不包含但又必須進行的項目;因現場環境所限,主材涉及異形,需要額外支付費用;因設計方案不合理,在施工過程中必須進行調整,產生額外費用;家裝公司提供的主材量不足,需要額外支付超出部分;施工進行中,因自己調整設計方案,產生了合同以外的施工項目……這些原因中,哪些是消費者眼中的惡意增項?
從調查結果來看,被調查者對于因自己后期臨時起意做設計調整產生的施工增項并不介意。然而,如果是因為家裝公司預期不到位,讓消費者自己多掏了腰包,而且還超過了自身可承受范圍的,往往會被貼上“不懷好意”的標簽。
客觀上,也的確存在一些家裝公司為了做低報價,刻意將一些費用留在開工后收取。
“就比如一瓶水應該賣1塊錢,但商家做活動只賣5毛錢。這個價格足以吸引消費者產生購買行為。”亞光亞裝飾錢江新城分公司總經理鄭潔以水為例,描述家裝惡意增項的原理,“但當你交完錢,商家卻會說,這瓶水的外包裝要交多少錢、瓶蓋又要交多少錢,總之會想方設法把降下去的價格再加回來。”
錢江新城百萬家園室內裝飾監理有限公司監理許國忠認為,業主和家裝企業信息不對稱是產生惡意增項的主要原因。“業主缺乏專業知識,不知道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一些企業提供的報價也不全面,有的報了單價卻不報數量。”
事實上,這種釣魚式的惡意增項在很多正規家裝公司中已逐漸減少,但卻仍不乏故意漏項的情況,但這些漏項往往都被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本頁標簽:家裝增項
本文地址:http://www.ytp-chemical.com.cn/news/bencandy-htm-fid-14-id-12811.html(轉載請注明出處)